1 拼音
lǐ gǎo
2 英文參考
Li Gao[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04)]
3 簡介
李杲為金代著名醫學家[1],金元四大家之一[1]。字明之,晚年自號東垣老人[2]。真定(今河北正定)人[2]。張元素的弟子[2]。臨床上善用溫補方法調理脾胃,后世稱以他為代表的學術思想為補土派[2]。明·高武的《針灸聚英發揮》輯錄“東垣針法”一篇,推崇其在針灸學術上的見解和經驗[2]。
4 生平
李杲出身富豪之家,自幼沉穩安靜,極少言笑,十分喜愛讀書。李杲20多歲時,他的母親患病,請了許多醫生前來,治療無效,也就糊里糊涂地病死了。這件事對他的觸動極大,從此便立志學醫。他聽說易州的張元素的名聲很大,便攜重金前去拜師學醫。由于他有很深的文學功底,學習得很快,幾年以后,就已經學得很好了。
李杲生活在兵荒馬亂的年代,時有瘟疫流行,他見到許多人患了“大頭天行”的病,頭大得像西瓜一樣,非常痛苦,便潛心鉆研《內經》、《傷寒》等書,終于研究出了一張方子,治療此病非常有效,后來,他將這張方子刻在木碑上,插在人來人往的熱鬧地方,病者抄了回去,幾乎沒有治不好的。有人還將這張方子刻在石碑上,以便流傳更廣,當時人們都以為是神仙留下的神方,李杲也就有了“神醫”之名。
他精通醫術,但并不行醫。而每次為人治病,療效甚佳,常給親朋看病開方,對于治療十分有心得,尤其對中焦脾土在治療中的意義有獨到的見解,他的老師,易水學派的張元素就很重視脾胃。他的學說就充分地繼承了這一點。李杲是富家子弟,平時交往的多是一些上層社會的有錢有勢的貴人,他們養尊處優,膏粱厚味,易傷脾胃,所患疾病多屬此類。另外,當時適值元兵南下,戰亂頻繁,人民在饑餓、驚慌、憂愁中生活,大多起居飲食沒有規律,也很易傷脾胃。鑒于此,他認為只讀古方是不夠的,必須面對新的社會現實,分析病人的特點來研究方藥,這些也是他建立脾胃學說的社會條件。
5 學術貢獻
李杲是中國醫學史上“金元四大家”之一,是中醫“脾胃學說”的創始人,他十分強調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,因為在五行當中,脾胃屬于中央土,因此他的學說也被稱作“補土派”。
李東垣脾胃論的核心是:“脾胃內傷,百病由生?!边@與《內經》中講到的“有胃氣則生,無胃氣則死”的論點有異曲同工之妙,都十分強調胃氣的作用。同時,他還將內科疾病系統地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,這對臨床上的診斷和治療有很強的指導意義。對于內傷疾病,他認為以脾胃內傷最為常見,其原因有三:一為飲食不節;二為勞逸過度;三為精神刺激。另外,脾胃屬土居中,與其他四臟關系密切,不論哪臟受邪或勞損內傷,都會傷及脾胃。同時,各臟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過脾胃來調和濡養、協調解決。但他絕對不主張使用溫熱峻補的藥物,而是提倡按四時的規律,對實性的病邪采取汗、吐、下的不同治法。他還十分強調運用辨證論治的原則,強調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,不可犯虛虛實實的錯誤,這樣就使得他的理論更加完善,并與張子和攻中求補,攻中兼補的方法不謀而合了。
李東垣的獨特理論反映了時代的特點,也體現了他對于《內經》等著作細致研讀的成果。其著作《脾胃論》對后世醫家關于脾胃病及以脾胃為主的治療方法有著重要的影響,起到了指導作用。
《脾胃論》全文在線閱讀:/guji/602/piweilun/index.html
6 參考資料
- ^ [1]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基本名詞(2004)[M].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05.
- ^ [2] 高忻洙,胡玲主編.中國針灸學詞典[M].南京: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0:314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