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拼音
jiān yú
2 英文參考
Jiānyú LI15[中國針灸學詞典]
jiānyú[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04)]
LI15[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04)]
3 概述
肩髃:1.經穴名;2.人體部位名。[1]
4 經穴名·肩髃
穴位 | 肩髃 | ||
---|---|---|---|
漢語拼音 | Jianyu | ||
羅馬拼音 | Chienyu | ||
美國英譯名 | Shoulder Bone | ||
各國代號 | 中國 | LI15 | |
日本 | 15 | ||
法國 | 莫蘭特氏 | GI15 | |
富耶氏 | GI15 | ||
德國 | DI15 | ||
英國 | Li15 | ||
美國 | LI15 |
肩髃為經穴名(Jiānyú LI15)[1]。出《針灸甲乙經》。屬手陽明大腸經[1]。別名中肩井、扁骨、偏骨、尚骨、偏肩、髃骨。肩髃為手陽明大腸經、陽蹻脈的交會穴[1]。肩髃指肩頭,肩髃穴在肩頭處,故名[1]。主治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,肩臂疼痛,半身不遂,手臂攣急,臂神經痛,癮疹,瘰疬,風熱癮疹,項強,齒痛,風熱等。肩髃與肩前、肩后合稱肩三針,用于肩凝癥、肩背痛等[2]。
4.1 別名
髃骨(《黃帝內經素問·水熱穴論》),中肩井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),扁骨(《外臺秘要》),尚骨(《循經考穴編》),肩尖[3],扁骨[3],偏骨[3],肩井(《外科大成》)。
4.2 出處
《黃帝內經靈樞·經脈》:手陽明之別,名曰偏歷。去腕三寸,別人太陰;其別者,上循臂,乘肩髃……
4.3 特異性
肩髃為手陽明大腸經、陽蹻脈的交會穴[3]。
4.4 穴名解
肩髃指肩頭,肩髃穴在肩頭處,故名[3]。
《廣韻》:“肩,項下?!薄墩f文》:“髃,肩前也?!倍巫ⅲ骸凹珙^也,髃之言隅也,如物之有隅也?!倍巫ⅲ骸胺布绾蠼y于背前為髃,髃之言隅也?!薄额惤洝な浢}》注:“肩端骨罅為髃骨?!贝搜ㄔ诩缰k骨處,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為穴名。穴當肩角,故名肩髃。[3]
4.5 所屬部位
肩胛關節[4]
4.6 肩髃穴的定位
標準定位:肩髃在肩部,三角肌上,臂外展,或向前平伸時,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[5][6]。
肩髃在三角肌區,肩峰外側緣前端與肱骨大結節兩骨間凹陷中[6]。
肩髃位于肩部,鎖骨肩峰端與肱骨大結節之間,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處;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時,在肩峰鎖骨關節前緣下際出現二個凹陷,前方凹陷中是穴[7]。
肩髃在手陽明大腸經中的位置
肩髃穴的位置
肩髃穴的位置(手陽明大腸經)
肩髃穴的位置(肌肉)
肩髃穴的位置(骨骼)
4.7 肩髃穴的取法
在三角肌區,肩峰外側緣前端與肱骨大結節兩骨間凹陷中[7]。
上臂外展平舉,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,前面一個凹窩中即為本穴;或垂肩,當鎖骨肩峰端前緣直下約2寸,當骨縫間取穴[8]。
1.將上臂外展平舉,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,前面一個凹窩中即為本穴;
2.垂肩,當鎖骨肩峰端前緣直下約2寸,當骨縫之間,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線上處取穴。
快速取穴:正坐,屈肘抬臂與肩同高,另一手中指按壓肩尖下,肩前呈現凹陷處即是[9]。
4.8 肩髃穴穴位解剖
肩髃穴下為皮膚、皮下組織、三角肌、三角肌下囊、岡上肌腱。有旋肱后動、靜脈。分布著鎖骨上神經后支及腋神經。皮膚由鎖骨上神經的外側支分布。皮下筋膜較致密。針由皮膚、皮下組織經三角肌表面的深筋膜入該肌,穿經三角肌下囊,至岡上肌腱。前肌由腋神經支配,后肌由肩胛上神經支配。深刺透極泉可達臂叢附近。
4.8.1 層次解剖
皮膚→皮下組織→三角肌→三角肌下囊→岡上肌腱[9]。
皮膚→皮下組織→三角肌→三角肌下囊→岡上肌腱[9]。
4.9 穴區神經、血管
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外側支和腋神經皮支分布,深層有腋神經肌支、肩胛上神經、胸肩峰動脈和旋肱后動脈分布[9]。
布有鎖骨上神經后支及腋神經;并有旋肱后動、靜脈通過[9]。
4.10 特異性
手陽明、陽蹺脈之交會穴。
4.11 肩髃穴的功效與作用
肩髃有通經活絡,疏散風熱的作用。
肩髃有活血散風、通利關節作用[9]。
肩髃穴是手陽明經與陽蹺脈之會,陽蹺脈主司運動,陽明經筋結于肩部,本穴又位于肩部,故是治療肩臂疼痛、手臂攣急不舉、半身不遂的主穴[9]。
凡穴位與他經交會者,為會穴,在治療上,則兼及與會之經之癥。肩髃穴有理氣化痰、舒筋利節之功。[9]
4.12 肩髃穴主治病證
肩髃穴主治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,肩臂疼痛,半身不遂,手臂攣急,臂神經痛,癮疹,瘰疬,風熱癮疹,項強,齒痛,風熱等。
肩髃穴主治肩臂疼痛,半身不遂、手臂攣急、癮疹、瘰疬[9]。
肩髃主要用于肩臂疾患等:如肩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、手臂攣急、臂神經痛及癭氣、瘰疬、風熱癮疹等[9]。
肩髃主治肩臂疼痛,上肢不遂,項強,齒痛,瘰疬,癮疹;以及肩關節周圍炎等[9]。
肩髃穴是治療上肢不遂和肩關節疾病的首選穴[9]。主治上肢不遂,肩痛不舉;風熱,癮疹,瘰疬[9]。
運動系統疾?。杭毙阅X血管病后遺癥,肩周炎;
其它:高血壓,乳腺炎,蕁麻疹。
4.13 刺灸法
4.13.1 刺法
直刺或向下斜刺0.8~1.5寸[9]。
一般直刺或針尖向肘部斜刺1.0~1.5寸[9][9]。
抬臂,向極泉方向進針,深1.5~2寸;或向三角肌等方向分別透針,進針2~3寸,有酸脹感擴散至肩關節周圍,或有麻電感向臂部放散[9]。
1.透極泉穴,抬臂,向極泉方向進針,深2~3寸。
2.治崗上肌腱炎時,垂臂,針與穴位下外側皮膚呈50度夾角,沿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水平方向針刺1.0~1.5寸,針刺2寸時,可刺入岡上肌。
3.斜刺,治療肩關節周圍炎時,向肩內陵、肩 、三角肌等方向分別透針,進針2~3寸,酸脹感擴散至肩關節周圍,或有麻電感向臂部放散。
4.橫刺,上肢外展牽制時,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~3寸,臂部酸脹。
注意:行針時禁忌活動肩部,否則易發生彎針,甚至折針的現象,故有“已針不可搖,恐傷針”之說[9]。
4.13.2 灸法
可灸[9][9][9]。
艾炷灸3~5壯;或艾條灸5~10分鐘[9]。
艾炷灸或溫針灸5~7壯,艾條灸5~15分鐘。
4.14 肩髃穴的配伍
陽溪肩髃穴配天宗、肩髎治肩周炎[9]。
陽溪配肩髃、曲池治瘰疬[9]。
陽溪配陽溪治風疹[9]。
肩髃配曲池、外關、合谷、列缺,治半身不遂[9]。
肩髃配條口透承山,治肩凝癥[9]。
肩髃配風門、中渚、大杼,治肩背紅腫疼痛[9]。
肩髃配曲池、天池、天井、三間,治瘰疬[9]。
肩髃配懸鐘、肩髎、肩貞,治肩周炎[9]。
肩髃配肩髎、肩貞、臑俞,有活絡止痛作用,主治肩關節周圍炎。
肩髃配陽溪,有疏風清熱,調和營衛作用,主治風疹。
肩髃配曲池、外關、合谷,有活血通絡作用,主治上肢不遂。
4.15 特效按摩
中指和食指并攏,以指腹垂直按壓肩髃穴,兩肩按摩方法相同,每日早晚按摩,左右各按揉1~3分鐘??芍渭绫厶弁?、手臂攣急等疾病。[9]
4.16 文獻摘要
《針灸甲乙經》:肩中熱,指、臂痛,肩髃主之。
《針灸大成》:主中風手足不遂,偏風,風瘓,風痿,風病,半身不遂,熱風,肩中熱,頭不可回顧,肩臂疼痛,臂無力,手不可向頭,攣急,風熱,癮疹,顏色枯焦,勞氣泄精,傷寒熱不已,四肢熱,諸癭氣。
《百癥賦》:肩髃、陽溪,消癮風之熱極。
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:若灸偏風不遂,七七壯止,不宜多灸,恐手臂細,若風病筋骨無力久不瘥,當灸不畏細也。
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:唐魯州刺史庫狄欽,風痹,不能挽弓,甄權針肩髃,針進即可射。
《外科大成》:乳癰,乳毒,乳巖。
4.17 研究進展
改善肢體血液循環 按揉肩髃穴后,測肢體末端血流圖比較,結果表明動脈彈性改善,肢體血液循環增加,血管流通量增加,血管周圍阻力減少[9]。
治療肩周炎:電針刺激肩周炎模型家兔的“肩髃”,能降低血清中前列腺素E2(PGE2)的含量,且效果較布洛芬好。病理觀察結果顯示,電針肩髃可抑制炎癥反應過強,抑制組織變性,促進肩周組織趨向好轉。
5 人體部位名·肩髃
肩髃為人體部位名[9]。泛指肩關節上方[9]?!饵S帝內經靈樞·經脈》:“其別者,上循臂,乘肩髃?!备呤孔谧ⅲ骸绑k骨之會,謂肩髃,乃肩臂相會之處?!?/p>
6 參考資料
- ^ [1] 高忻洙,胡玲主編.中國針灸學詞典[M].南京: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0:472.
- ^ [2] 高忻洙,胡玲主編.中國針灸學詞典[M].南京: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0:469.
- ^ [3] 柴鐵劬.針灸穴名解[M].北京: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,2009.
- ^ [4] 孫國杰主編.針灸學[M].上海:上??茖W技術出版社,1997:47.
- ^ [5]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.中醫藥學名詞(2004)[M].北京:科學出版社,2005.
- ^ [6] 孫國杰主編.針灸學[M].上海:上??茖W技術出版社,1997:45.
- ^ [7] 李經緯等主編.中醫大詞典——2版[M].北京: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4:1135.
- ^ [8] 王民集,朱江,楊永清主編.中國針灸全書[M].鄭州: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2:161-162.
- ^ [9] 查煒.經絡穴位按摩大全[M].南京: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,2014.